通用头部

话剧《延水谣》将再次开启全国巡演

八十余年前,一群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以笔为枪,激励全国民众团结一致,求解放,救中国;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一群同样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文艺工作者,从西安出发,将弘扬延安革命精神,追寻“文艺为人民服务”创作初心的话剧《延水谣》带到祖国各地,让八十余年前的浪漫与激情在舞台上再度呈现。

2024年8月23日至11月8日,话剧《延水谣》将再次开启大范围全国巡演,前往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重庆、上海,在13个省,2个直辖市,共25个城市上演。

话剧《延水谣》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联合出品,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自首演以来,话剧《延水谣》已进行一轮全国巡演,走过5省8城市1直辖市,惠及观众四万余人。并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作为展演剧目“开幕大戏”上演;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艺术创作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宣传文化事业项目补助类资助项目。

该剧基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全民抗日救亡图存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这一重要地域,立足重大主题,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搬上舞台,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抉择与转变,试图解答曾经那一批革命先辈们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以及形成这些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路径,尤其是以人民性为核心的党的文艺政策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逻辑和历史风貌,阐明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这一中国文学艺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讴歌了人民文艺与人民、与生活、与时代关系的永恒真理。

全剧注重群像塑造中的个体表达。在保留历史上真实人物精神的前提下做了艺术虚构。《秋夜》与《前沿》两个剧本的争议,从表层看,似乎是普及与提高、为人民与为艺术之争;而实际上,争论的焦点正是为什么人这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剧中鲁艺师生人生选择的转变,也无不依赖于战斗生活的锻造与洗礼,离不开生活土壤的培育,体现了“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话剧《延水谣》为鲁艺师生画像,为鲁艺诞生和发展的那个伟大时代立传,为当时社会乃至今日之新时代明德,也体现了人民文艺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传、为社会明德的重要使命。

话剧《延水谣》采用了散文诗化的结构样式,在保留历史上真实人物精神的前提下做了艺术虚构,是一次红色文化上的寻根,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回眸与呼唤。整部话剧呈现出浪漫的诗意、灵动的调度和激情的表达,歌舞段落与故事情节的完美融合不仅强化了戏剧节奏,烘托了历史氛围,满足了观众们的怀旧情绪,更是整部作品“以笔为枪”,“给刺刀尖带上文化”的灵魂所在。剧中《鲁迅艺术学院院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鲁艺学子之歌》《保卫黄河》等作品也都堪称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之根,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璀璨夺目,生生不息,给我们以共鸣与引领。

担任大型电视纪录片《大鲁艺》总撰稿之一的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张阿利曾说,以《大鲁艺》主创之一的身份再看话剧《延水谣》,不能不使人感到亲切和激动,“亲切的是该剧所讲述的故事,所描述的背景似乎都曾经颇为熟悉,有着诸多历史知识点和观念认知契合点;激动的是在舞台剧艺术创作的新形态下,该剧又以创新性的姿态为大家还原和呈现了一段特殊的年代和历史。”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