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

入选国家级名单!秦腔“古调”有“新弹”!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了《关于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入选名单的公示》,其中,包含了曲江新区多家文艺院团。

西安易俗社的大戏《昭君行》和折子戏《金沙滩·点子》《盗银壶》,以及西安三意社的折子戏《打砂锅》,西演·青年团的折子戏《大闹天宫》成功入选公示名单!

此次入选,不仅是对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西演·青年团等秦腔剧团作为秦腔艺术的守护者与革新者,长期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认可,更是对曲江新区一直以来保护秦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肯定。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民族记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精品力作迭出 秦腔“古调”有“新弹”!

近年来,接过接力棒的秦腔人坚守传统、拥抱当下,通过创排剧目、丰富表达、开展惠民演出等,将更多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在求新求变中让秦腔“古调”有“新弹”。

2023年,易俗社原创历史剧《昭君行》受邀,登上了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进京集中示范演出、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等舞台。这一年,《昭君行》也走过了陕西、北京、黑龙江、辽宁等地,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剧场剧院,不论是戏迷群众还是专家学者,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昭君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戏曲程式表演,同时也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融入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应用管钟、大军鼓、铝板琴、马头琴等鲜见于传统戏曲舞台的乐器,人物造型设计方面展现了民族特色和多样性。

不只是《昭君行》,为了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彩,曲江新区多个秦腔院团还对“沉睡”的老剧目进行复排,推出经典传统戏的“青春版”,拓展秦腔艺术传播途径,展现新时代戏曲守正创新之风。

2018年,易俗社上演了青春版《柳河湾的新娘》《三滴血》,2023年又推出青春版《夺锦楼》《白蛇传》《昭君行》,这些戏剧在剧情构思、舞美设计上迎合了现代审美需求,让不少年轻戏迷直呼“过瘾”。

2023年12月27日,三意社将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改编为秦腔剧目《宫廷计》,用“唱、念、做、打”,演绎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悲剧,在丰富秦腔舞台表现形式上,走出了一条古老艺术与西方文化接轨的新路。

“秦腔+”跨界 原来秦腔也可以这么“潮”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樱桃小口,眉似柳叶,清嗓悠扬,水袖曼舞——一名秦腔小旦款款而出。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这个名叫秦筱雅的虚拟推荐官正式亮相,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支名为《长安夜》的MV中,“数字女孩”秦筱雅与西安本地知名摇滚音乐人王建房跨次元合作,共同演绎了这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风格的作品。王建房西安方言的硬核摇滚唱腔,与秦筱雅清亮悠远的戏曲SOLO(独唱)穿插在一起,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听过的戏迷观众,都直呼“惊艳”!

生动脸谱,传统戏楼,唱腔飘入耳畔,精致的浮雕诉说百年往事——2021年9月,曲江新区以秦腔剧团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在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设中,不仅易俗大剧院得到了全面的硬件提升,还新建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游客可以领略秦腔文化和易俗社的百年历史与艺术成就。

从助力打造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到虚拟数字人“秦筱雅”惊艳“出道”,再到携手高校等社会力量设计秦腔文创IP,曲江新区各大秦腔院团坚持着眼当代生活,观照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不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秦腔+摇滚”“秦腔+动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秦腔+”让秦腔跨界出圈,探索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更多可能性。

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要找到秦腔文化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新渠道。只有不断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才能让秦腔在兼容并包中不断成长,让秦腔在陕西唱得更响亮。”

从剧院走向民间 秦腔张开双臂“拥抱”观众

从剧院走向民间,从舞台走进群众。秦腔“老树”在曲江开出了“新花”,在传统中不断创新和突破,创新中的秦腔,也吸引了一大波年轻粉丝,秦腔不再仅是出于情绪表达的“一声吼”,而是真正走入人群中的表演艺术。

伴随着2024年西安市戏曲进乡村(社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024年西安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舞台搬进了乡村、社区、学校,让观众点单、让名角参演、让文化出省等突破限制的动作,将更多文艺精品带到了大家身边。

“让观众点单”,在演出活动中,各大剧团更加注重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爱好调整节目,喜欢听戏的多就增加秦腔,年轻人多就增加歌舞类节目,小朋友多就提供魔术、杂技、小丑、变脸等节目。如周至县剧团就充分聆听乡亲们的“点戏心声”,送去大家喜欢的秦腔唱段。

“让名角参演”,西安易俗社惠民演出,不仅有梅花奖、一级演员等重量级演出阵容,还有优秀青年演员的专场演出。如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这样的“春晚常客”,也在城市地标街区的舞台展示中,近距离地向市民游客尽显“绝活”。

“让文化出省”,西演·西安三意社的艺术家们,还将秦腔的种子播撒在了宁夏西吉这片土地上——《火焰驹》《周仁回府》《杨门女将》等九部经典剧目,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展现在西吉的父老乡亲面前。

截至目前,西安易俗社、西演·青年团、西安三意社、周至县剧团等院团,共完成惠民演出364场,进校园活动219场,惠及观众近50万人次。一场场惠民演出,丰富着大家的精神生活,也给各大院团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易俗社文化街区方言广场戏台上,精彩纷呈的秦腔演出正继续向市民游客展现秦腔的魅力,在悠扬动听的唱腔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古老的艺术焕发着新的生机。此外,街区内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也将在迎接纷至沓来的游客过程中,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埋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取材于民,回馈于民。作为西安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秦腔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从未中断,传统戏曲表演也在创新中,与观众连接得更加紧密。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