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

传统文化进课堂 一起体验曲江校本课程新玩法

五育并举,落实“双减”,特色课程,收获“双赢”,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曲江中小学(幼儿园)纷纷开展特色课程,不仅常规科目“大变身”,还新增了不少跨学科情景化教学内容,同学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

曲江四小:藏在关中小院里的曲江八景

曲江,唐朝时就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所在地,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长安就曾有“雁塔题名”“芙蓉御苑”“永宁胜礼”“渼陂泛舟”“曲水流觞”等颇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如今,曲江新区在此基础上又投资修建了西安全新的“曲江八景”:雁塔题名、渼陂泛舟、芙蓉御园、丹凤朝阳、永宁胜礼、极地海韵、曲水流觞、终南仙都。

曲江四小紧扣核心素养的总要求,历经三年时间推出了“藏在关中小院里的曲江八景”综合实践特色课程体系,将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和行动力紧密结合,使学生终生受益。

曲江八景综合实践课程广泛融合了美术、语文、科学、音乐、信息等学科领域,让学生在参与特色课程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科知识间的趣味融合,对兴趣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更是在时间与空间上释放出孩子们心灵的自由想象力,深度挖掘他们的创意潜能,提升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创新力,营造出一个沉浸式交流学习的环境。中国化的景观体验让孩子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让他们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深悟建筑艺术的美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曲江六小:识本草之形 探中药之幽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原创科学,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与哲学思想。曲江六小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在“小神农”中医药文化课中,渗透中正平和、认识自然、顺应四时、尊重规律的哲学思想,以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走进孩子心中。

走近中医药大家李时珍,在识百草中识记形色中草药;走近传奇医圣孙思邈,体会四时养生奥妙无穷。在生活馆里了解中医药与生活的关系,于“春捂秋冻”“起居有常”“过用则病”“作息规律”中养成养生习惯。

一支妙笔,一段佳话,满腹创意,缤纷舞台。将中医文化寓于戏剧之中,老师与孩子们共同编创中医药文化课本剧,在戏剧表演中表达、创造、传承。

实践探索,活动探究。孩子们在“寻香记·桂花”课程活动中探秘桂花的药用价值,在“麦冬”融合课程里感知中草药麦冬故事的来龙去脉,在中药香囊、中药饮品、草本皂制作中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在欢乐五禽操练习里持续增强体魄,健康成长。

学校还建设与课程配套的校内文化教育场馆——“小神农”中医堂,情景化教学使课程更加丰富有趣;搭建中药“百草园”,引导孩子们自主完成中草药的种植与维护;与陕西省中医医院共建中医药文化基础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场馆基地拓展教学资源,为孩子们创造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

曲江十四小:探寻名胜古迹 唱诵传统节气

在曲江十四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班级,每一点空余时间,你都能看到十四小的师生与古诗词碰撞的身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活教材。曲江十四小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载体,让学生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之间的联结,了解与节气有关的民俗、天气、古诗,让节气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还开发成了“曲水叮咚”系列一特色课程。今年新学期,“曲水叮咚”课程在此基础上创新思路,又开发了系列二“寻唐音·觅古迹”课程,带领孩子们游历曲江、探寻古迹,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曲水叮咚”课程以古诗词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充分调动全体语文教师传承经典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古诗词,引导学生吟诵、绘画、歌唱、改编,以最综合的表达形式,连通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那颗诚挚之心,并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古诗词吟诵氛围。

“曲水叮咚”课程以三段八式为雏形,分晨诵、午讲、晚写三个阶段,“晨诵”是孩子们接触古诗的第一步,开启每一天的书香校园生活;师生合作的“午讲”把一首首古诗词变成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们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后通过富有创意的“晚写”,让孩子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了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全校师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用耳聆听、配乐跟唱、故事讲演、临摹书写、以画传情、用情作词、和诗以歌、以舞相伴等八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校本课程。

“曲水叮咚”课程的开发,既丰富了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认识,又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同时也搭建起了学生认识世界与探索文学艺术之间的桥梁,更是帮助孩子们构建起二十四节气以及历史古迹与古诗词的关联。走进“曲水叮咚”特色课堂,让学生融入传统诗词的美丽境界,给学生带来尽善尽美的希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曲江校园通过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华传统智慧融入课堂,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更好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版权